武汉地铁1号线播出老汉口63年前风情录像
老汉口63年前风情录像
这段9分钟的视频,JOHANT.JOHANSEN用不太熟练的中文配音。录像一开始便介绍,这些镜头是“孟先生”(C.MORTENSEN)于1947年底和1948年初拍摄的,“孟先生”是欧洲“基督教信义会”的代表,当时访问在中国的传教士。
从录像判断,“孟先生”是在一艘行驶于长江中的轮船上拍摄的。在最开始的几秒钟画面里,就出现了被称之为武汉近代史标志的建筑——“武汉关”大楼。画面中,“武汉关”大楼前,一只白色水鸟俯冲而过,大楼附近的一支烟囱正冒着黑烟。长江边,停靠的轮船冒着浓浓的黑烟;长江中,小渔船、小帆船正在忙碌。这一切,重现了63年前汉口的经济景象。
录像中展示的汉口江边画面总共1分钟左右,除了反复出现的“武汉关”大楼外,就是具有异域特色的租界建筑,以及在建筑前悠然交谈的外国男女。
汉口租界区
1861年3月,汉口正式开埠,成为长江沿岸最早的3个通商口岸(镇江、九江、汉口)之一。英国最先与汉口通商,外国各路商人“立即趋之若鹜”,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丹麦、荷兰、西班牙、比利时、意大利、奥地利、日本、瑞士、秘鲁、俄国等国先后来汉通商,汉口沿长江先后开辟了英、德、俄、法、日五国租界。
郊区风情——农妇抽水烟
清清的小河边,渔人头顶小木船走过,鸬鹚站在船上或梳洗羽毛,或挥舞着翅膀;戴着草帽的放羊倌,一边走一边逗着羊群;穿着黑马夹的农民,将挑来的大粪水泼洒到菜地里,脸上充满喜悦;勤劳的农村妇女们在河边使劲地挥动棒槌,清洗着一家人的衣服;集市上,卖猪肉的人不断吆喝,一群小孩子看到拍摄的摄像机镜头,露出新奇的眼神;田间,有的人挥舞锄头给庄稼除草,有的挑着稻草,匆忙地行走……
9分钟的录像,有七八分钟拍摄的是汉口近郊农村的风景、风俗和社会生活。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,看到这些画面,或许会勾起儿时的记忆。
录像中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:一位农妇正得意地抽着水烟。据说,当时抽水烟在民间比较流行。还有一些手工艺制作画面,比如制造彩色油纸伞、农民用竹篾编篓子等等。
昨晚,武汉地方史专家皮明庥在观看录像后表示:这段60年前拍摄的彩色音像资料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、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。
皮明庥说,60年前的武汉到底是什么样子,现在的老人们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记忆,这段录像则展示了一幅幅具体的场景,一个个具体的人,形象生动,而这也是照片所不能比的。实际上,由于录像器材的缺乏,对上世纪40年代,国内留下的影像资料并不多。
皮明庥说,这段录像记录了当时汉口江边的景象,特别是农村的风景、风俗和社会生活,就像一幅幅风情画。他认为,与大多数拍摄角度不同,这段录像算是一种比较原生态的拍摄,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性、纪念性、典型性等。
“我们在研究武汉历史的时候,实际上缺乏足够的资料。”皮明庥说,比如录像中讲到滠口有个神学院,不知道是否还存在,这是具有考证价值的东西。
皮明庥介绍,他看到的关于武汉的最早录像,是张之洞时期开办的汉阳铁厂的录像,要购买的话,“一秒钟据说要几万元”。他提出,武汉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去征集、收集历史照片、音像等资料,不仅可为研究提供资料,为文艺创作提供素材,还可以促进武汉文化产业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