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对话世界规划大师 高房价是宜居杀手
在快速城市化的道路上,武汉如何打造宜居之城?昨日,第47届国际规划大会举行武汉规划专场研讨会,8位世界顶级规划专家论剑江城宜居路径。
宜居:是家,不是酒店
说起宜居,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定义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议员、副市长马丁看来,归属感、广义的参与、生态是宜居城市的三大基本要素。
市民,对城市有“归属感”;城市,是市民物质和心灵上共同的家园;良好的生态,让市民吃到新鲜的食品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,并且提供机会,让市民圆梦。
马丁认为,城市的规划不能只由政府和规划师决定,应该是开放的规划,让市民参与讨论后制定,平衡各方利益诉求。
宜居城市应该是“家”而不是“酒店”。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副主席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说,只有家才充满温情,酒店再富丽堂皇也不会让人长久留恋。
“最市民化的城市”又如何
小街小巷消失了,街头小店不见了,取而代之是宽阔的马路、富丽堂皇的商场……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,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个性。“一定要警惕这种城市失衡的倾向。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提醒。
1994年,李晓江和世界银行专家在江城度过了难忘的2天。他们穿行在老街小巷中,在街头品尝热干面。世行专家感叹,在武汉找到了家乡的感觉。十几年过去了,李晓江再度造访武汉,发现武汉经济实力、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“家的感觉”弱化了。
小街小巷小店,也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来源。有人称,武汉是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,面对一些异议,李晓江却建议武汉将市民化进行到底。“充满细节、惊喜和变化的城市,才是宜居城市。”规划专家石楠说。
当心成为最堵之城
“交通问题解决不好,武汉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堵车的城市。”李晓江昨日发出警示。
这一判断源自武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化进程。李晓江分析,两江交汇,三镇鼎立,一城江水半城山,这是全国大城市中绝无仅有的资源禀赋,也是武汉交通最大的挑战。
未来10年,武汉主城区人口预计达1000万,机动车拥有量将达230万辆,是现在的一倍多。三重压力的叠加下,未来交通压力或超过中国所有大城市。
面对武汉“1+6”构成主城+新城组群、彼此独立又有效连通的空间布局,美国亚特兰大大学讲座教授戴维称之为“巨大的挑战。”
武汉如何打造高效的交通系统至关重要。李晓江说,在拥堵高峰来临之前,武汉必须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便捷的慢行系统吸引市民。李晓江还建议,可借鉴国内外经验,推行公交优先、拥堵费、限制小汽车使用等价格手段。
高房价,宜居“杀手”
什么是宜居之城?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就是居住问题——房价不能太高。否则,一个城市再发达,也不是宜居城市。同济大学教授、上海世博会园区副总规划师夏南凯如是说。
夏南凯认为,在中国老百姓看来,在城里不拥有自己的房子,就是没有家。若连家都没有,人们就不会认为这个城市宜居。
在夏南凯看来,宜居武汉需具备三个硬件——足够的居住空间、开阔的公共空间和便捷的交通,和三个软件——完善的公共服务、独特的城市文化和良好的城市管理。武汉在大部分指标上都表现不错,如“开阔的公共空间”国内罕见。但在“便捷的交通”、“良好的城市管理”上,还需努力。
大气、灵气、文气、生气。谈起武汉的宜居条件,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赞赏有加。他强调,发展城市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,一个宜居城市,要让本地居民住得开心,而不能是“被居住”在污染、破旧之地。
是否宜居,关键在政府
如何打造宜居城市,有很多对策可供选择,但关键在于执行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认为,中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目标,但一个城市能否最终宜居,关键在于城市的决策层。
邹德慈向决策层介绍两个观念:“发展不仅是增长,富裕未必幸福”,“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普通城市”。
邹德慈说,城市的发展与GDP增长不能画等号,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,幸福感增强。此外,国外不少城市的规划、建设并不大气、复杂,而是简单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