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契互动的“无人售馍”是在为道德充饥
2011-11-7 13:11:04
本站原创
武汉地铁网 评论
在凡俗生活中,总不乏朴素的情怀,温暖人心。郑州摆摊卖馒头的张老太,她对道德的信任让人心生感动:她坚持“无人售馍”五年,经常不守摊,放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。张老太称,从未核对过钱数,“吃几个也不碍事”。街坊邻居称赞此举“比自动售卖机还强”。(11月6日《北京日报》)
“无人售馍”,只因坚信“天下无贼”。张老太“心体光明”,而顾客也十分自觉,呼应着她的信任。僵化的“循规买卖”,变成了默契的互动;涌动的暖流,温存着观者的心田。而基于善意想象的共情、互信,恰是这种默契的支点。
“一颗善良的心,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”,在一个馒头摊谱写的佳话中,张老太和顾客们对善的坚守,绘出了爱心的图标。对等尊重,共同守则,让温情延绵。
当然,“路不拾遗”的高蹈境界,或许是熟人社会里的独特风景;“无人售馍”,或源于乡邻之间的人际信任、道德守约。弥足珍贵的信任,似乎仅存在熟人圈里显得坚固。
较之于“自动售卖机”,剥离了技术制衡的“无人售馍”,尤能考验人心。事实上,在德国,早已涌现无人售票的地铁、超市、花地等。在陌生人社会中,这除了依赖道德自觉,更在于守则理性的根植人心。
在道德彷徨的语境下,信任、守则都尤显奢侈。冷漠围观、见义不为,在抽空着善的氛围;保身哲学的泛滥,在稀释着道德浓度。在此情景下,“无人售馍”,像一汪活水,倾注在了道德洪流里。在冷漠的背影外,个体自觉,织成了又一种道德镜像,慰藉人心。
“无人售馍”,在为道德充饥。它让人懂得,蕴含在公民自身的情怀,可内缩为冷漠自私,也可外延为信任互爱。道德复苏,需要我们对善的坚守——哪怕,它只是“涓涓细流”。(重庆时报 佘宗明)
最新文章
热点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