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孝河24年首清淤 江城史上最难清淤工程启动
我市从来没有对5000多米的大型箱涵进行清淤。黄孝河箱涵被业内人士称为,有史以来最难的一次清淤。
难点一:箱体内有毒气
黄孝河箱涵是一段半密闭式箱涵,虽然内部空间较大,但24年没有疏捞,箱内的杂物众多,主要的淤积物有3类——大型建筑垃圾(砖头、石块、水泥块)、生活垃圾及杂物(塑料袋、布条、棉纱、树枝)、泥沙等。这些杂物多年淤积发酵出多种有毒有害气体,其中硫化氢、一氧化碳、甲烷等可直接导致人死亡。
为确保安全,清淤以机械为主,人工辅助,人员进入箱涵内必须佩戴氧气瓶和急救设施。
难点二:必须带水作业
黄孝河箱涵承担汉口大部分的日常排水,不能暂停使用,因此无法像普通河流那样先进行截流,再来清淤,而必须采取带水作业。这也意味着,施工必须采用特制的漂浮式清淤船。这种船要在黑暗的箱涵内工作,还要准备充足的电源和有经验的操作工人。据介绍,施工方是“国字号”的专业公司,曾参与三峡大坝建设。
难点三:施工空间受限
限制来自2个方面。首先,箱涵内的空间密闭且狭窄,大型的清淤设备无法进入,只能靠小型吸污船,一点点地推进。
另外,全线的4个施工点同时作业,其中3个点在交通要道上,需要掀开路面盖板,为减少对交通的影响,每个施工点的面积仅200-300平方米,且施工只能在早7时至晚10时进行,影响了整个施工的进展。
难点四:不得二次污染
清疏出来的污泥等杂物既有污水又有难闻的臭气。
施工方将现场对污泥进行环保化处理,从箱涵底部先脱去污水,再将湿泥烘干成粉渣。粉渣外运时还要采取防漏渗措施,避免漏洒,污染路面。
市水务局保证80天完成作业
在繁华的城市中心,实施5000多米长的全线施工,必然会对交通和市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。昨日,市水务局恳请市民谅解,并表示将尽快尽好地完成施工。
黄孝河箱涵位于中心城区,车流量大。按照疏浚计划,全长5300米的黄孝河箱将分为4段同时展开施工,4个施工点除后湖泵站处的明渠口外,其他的都在马路上,分别是云林街与建设大道交会处、黄孝河路口(金色华府)、黄孝河北路(江大路分岔口)。
这3个施工点都是经过交通部门反复研究后确定的,施工时将占用部分机动车道,届时将实施临时的交通管制,疏导车流,将堵塞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疏浚施工时,由于搅动了污水和污泥,会有一些臭气溢出,甚至一些井盖会被揭开,向内鼓空气,吹出臭气。
这些异味对行人和邻近的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。施工方将做好施工围挡及通风措施,尽快稀释或驱散臭气。
同时,施工时间规定从早7时到晚10时,避免施工噪音影响居民休息。
市水务局保证,80天内必须完成施工,不拖延一天。
黄孝河百年命运沉浮
■延伸阅读
黄孝河是流经汉口地区的唯一河流,一个多世纪来,黄孝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见证、记录了汉口的发展。
百年前,黄孝河直通六渡桥
翻开百年前的武汉地图,黄孝河是一条真正的“黄金水道”,周边商船云集,商贾聚会。
资料记载,明朝年间,汉水改道,江水在低洼处形成河淌,河道连通可行船。至1861年,汉口开埠,河道被拓宽,形成一条河流,被称为黄孝河。当时,每天清晨,连绵不绝的黄陂、孝感船队经府河、黄孝河直达六渡桥。
50年前,污臭的汉口“龙须沟”
随着岱家山闸的修建,京汉铁路的开通,黄孝河的航运功能大大削弱,河道渐渐萎缩,缩成一条小沟渠。
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,黄孝河周边的建筑和居民急增,被沦为城市排水通道,每天流入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,原本清澈的河流开始变黑发臭,被人称为汉口的“龙须沟”。
20多年前,部分河道转为“地下河”
“龙须沟”不堪重负。上世纪70年代,频频渍水成灾,1982年、1983年,连续两场暴雨,黄孝河河水暴涨,污水四溢,冲塌房屋无数,损失惨重。
1983年底,我市举全市之力会战黄孝河。历时8年,投入数万人,将原来的一条明河改为半明半暗——一段5公里多的地下箱涵、一段5公里多的明渠。其中,地下箱涵部分于1989年4月建成通水,成为地下河,而地上部分逐渐建成建设大道的“金融街”。
整治后的黄孝河,成为汉口地区排水的主动脉,从根本上解除了汉口渍水之痛。
今天,一道水景通廊
如今,黄孝河箱涵实施疏浚,重新加强排水能力,可以力保汉口地区不渍涝。
同时,黄孝河明渠也大变脸。走在武汉大道的高架桥上,黄孝河两岸绿色荫荫,与缓缓流动的河水,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景。河岸边的行人基本上闻不到臭气。不久后,河里的水将全部换用经过处理、清澈透亮的中水。